2024年03月06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文章浏览
三门峡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
发布日期: 2022-08-02 16:53
来源: 三门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河南省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要求,进一步提升市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市场综合监管效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各类市场活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和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国内和国际,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围绕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发展理念,着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着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着力坚守安全底线、提升质量高线,着力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为服务我市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手段、监管支撑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主体支持政策,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化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退出制度改革 

降低企业准入准营制度性成本。深化先照后证改革,认真落实双告知要求,确保登记、审批、监管有效衔接。深化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限。推进企业一址多照改革,简化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登记手续。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同步发放及应用。

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推广企业注销登记全程网办,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化水平。扩大简易注销适用范围,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规范市场主体退出行为,贯彻落实企业歇业制度。

二、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促进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并推进实施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及时出台发布我市小微企业相关扶持政策。深化政银合作,搭建非公经济组织融资信息平台,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加强非公经济领域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市场主体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用好用足税收、信贷等政策,更好适应市场主体发展阶段需求。

为市场主体减费降负。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持续开展涉企收费治理,规范政府部门下属单位、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审批中介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收费行为。做好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不合理收费清理规范工作,推动清费降价措施惠及终端用户。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严格落实国家要素价格政策,严肃查处要素市场价格违法行为。

三、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能

)深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三门峡市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若干措施》,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制定《三门峡市关于加强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市专利授权量不少于8000件,有效商标注册突破20000加强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知识产权高品质文化培育,夯实知识产权发展根基,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完善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和跨部门、跨地区协作执法机制,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网络,推进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事务中心建设。加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河南分中心三门峡受理处建设,强化海外知识产权信息供给服务和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维权援助,探索建设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

第三章 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保障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一、统筹优化线上市场竞争生态

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坚持依法规范与支持发展并重,优化事前合规、事中审查、事后执法全链条监管,全面提升平台经济创新力竞争力。推动平台企业全面加强合规管理,依法查处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切实加强平台各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解决线上市场突出问题。健全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以食品药品、保健用品、防疫用品、老人儿童用品等民生商品为重点,切实规范线上营销秩序。加强食品药品网络经营行为监管,严格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加大互联网广告监测力度,强化联合执法,严厉查处线上药品、医疗服务、保健食品、房地产、金融投资理财、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虚假违法广告行为。

强化重点领域经济秩序治理

(一)建立健全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制。健全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信息共享、协作联动机制,定期会商、研判形势,增强监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提高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协调性。

(二)强化分类分领域竞争治理。重点围绕医药、公用事业、建材、交通、粮食、信用建设等民生领域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执法,促进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持续聚焦商业混淆、虚假宣传、虚假交易、违法有奖销售等误导消费行为的监督,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有效遏制假冒伪劣乱象。以城乡结合部、农村等为重点,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严厉查处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无证制售CCC认证目录内产品等违法行为。强化假冒伪劣源头治理,建立商品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监管机制。

三、维护和完善国内统一市场

(一)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及时清理废除全市范围内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地方保护的各类优惠政策。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合作,建立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分工进一步优化。

(二)发挥公平竞争审查作用。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政策制定机关内部审查机制,明确内部审查机构和程序,完善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定期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实施情况督查和效果评价分析。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政府部门年度考核、法治政府建设等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公平竞争审查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

(三)着力强化反垄断能力。深入贯彻《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加强反垄断工作暨公平竞争审查业务培训,通过以案代训、交流研讨、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第四章  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

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一、完善质量强建设体系

强化质量工作组织领导。深化质量强市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工作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增强质量工作合力。编制实施《三门峡市质量强市实施意见(20222035年)》,完善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质量强县示范县、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行业和广大企业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广泛开展质量月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三门峡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推广长效机制,引导各行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提升资金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加强对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支持。加强培育和指导,培育一批市长质量奖,遴选一批省长质量奖培育对象,鼓励和支持我市优势骨干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进一步提升我市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力。

二、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一)提升制造业质量。着力推动黄金、铝、煤及煤化工等产业,深化三大改造、提升加工能力、延链补链强链,支持宝武铝业、国投金城冶金、中原黄金冶炼、灵宝三大铜箔等骨干企业引领完善产业生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新能源汽车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基地;推动刚玉、量仪、化工、机械等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现代化、产品价值中高端。推动宝武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铜箔产业创新研发中心等创建国家级平台,鼓励重点企业申建国字头”“省字号创新机构。加强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接、大院大所合作,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基建、资源再生利用等领域开展核心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创建省际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提升服务业质量。实施“3+3+X”服务业结构优化提升工程。做优做强大文旅、大物流、大健康三大主导服务业,创新发展新教育、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三大高成长服务业,培育壮大摄影文化、体育休闲、技术服务、现代餐饮住宿、商贸零售、家政服务、母婴照料、房地产等多元化特色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一带、一廊、六区文旅发展格局,形成全区域、全产业、全要素、全主题、全时空的旅游体系,提升天鹅之城美誉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以融合发展为总体思路,着力提升物流产业能级,建设立足黄河金三角、辐射东中西的物流枢纽型城市。深入挖掘传统中医药、温泉、深林生态等各类康养资源,做大做强康养产业,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康养基地。

(三)提升企业质量能力。实施企业倍增工程。开展双十百企培育行动,鼓励企业创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动态培育100家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对全市转型创新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10强企业和10家高成长性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市新增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品牌培育行动。推动建立以质量标准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深化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升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促进三门峡制造三门峡创造三门峡产品三门峡品牌转变。

三、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引导鼓励相关机构、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快建立凸显三门峡产业特色、符合三门峡产业转型布局的地方标准体系,鼓励制定高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技术要求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支持企业开展标准领跑者行动,将优势技术转化为标准。强化标准实施与保障。深入推动标准实施,围绕苹果、烟叶、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绿色可持续发展,铝(铜)基新材料、新能源及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创建。建立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定期评估,全面实施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更好发挥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建立主导产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专家库人才储备。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提升标准化专业机构、第三方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推进计量一体化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部门、行业作用,加强计量监管,强化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管理,规范市场计量秩序,提升计量监管的智能化、科技化水平,提高计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涉及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和重点民生问题的计量监管,以民用三表(水表、电表、燃气表)、医用三源(辐射源、超声源、激光源)、出租车计价器、加油(气)机、充电桩等为重点,加强计量监管执法,筑牢市场公平公正的基准线。

提高认证检测服务能力。深化认证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推进政府所属认证检测机构分类改革,促进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发展。鼓励企业运用质量认证方式加强质量管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持续整治认证检测市场不规范行为,依法严格查处未经批准非法开展活动、出具虚假证书报告、买证卖证等行为。

推进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以三门峡市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中心为依托,构建全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信息平台。扩大一站式应用范围,整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核心质量技术服务,打造专业领域精、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一站式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和平台。原则上一个县至少建设一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统筹区域质量基础资源,设立一站式受理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推动线上线下联动,突出业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特色,实现平台信息实时查询、技术机构业务在线委托,形成“1+N”线上线下全覆盖的质量基础设施平台网络。

第五章  坚守安全底线,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贯彻四个最严要求,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的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加强全覆盖重点监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和完善产品设施安全可靠、人民群众放心消费的安全大市场。

一、推进食品安全标本兼治

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坚持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监管体制;健全评议考核和督查督办机制,扩大巡察覆盖面,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和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强化各级政府食安委及其办公室规范化建设,依法健全监管事权清单,压实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完善形势会商、数据共享、行刑衔接、责任约谈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食品安全协作治理机制,强化区域间监管合作。

)持续深化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检验检测、监管责任、信息化监管、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风险可控的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格局。坚持以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为抓手,巩固强化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工作,积极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保持创建全覆盖。

)强化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坚持最严格的监管,严把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餐饮服务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关,健全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关、公安等部门无缝衔接机制,形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先进质量安全管理模式,95%以上的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通过ISO22000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食品三小(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和餐饮业全面实施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 、素养、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清单,督促企业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自查评价制度,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到2025年年底,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自查率达到100%。聚焦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食品三小综合治理提升、食品安全净网等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完善食品安全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加强与民事和行政诉讼的衔接与配合。坚持重典治乱,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处罚到人、从业禁止、终身禁业、从重处罚等规定。

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健全基层吹哨、部门响应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工作机制,推进基层监管所和村级食品安全工作站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着力提升基层监管执法人员、协管员(信息员)专业能力。实施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专业素质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推进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分层次培养食品安全监管骨干人才。完善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各级食品检验机构能力和装备配备标准。强化豫冷链平台推广和应用。加强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具备条件的农贸市场全面建成食品安全规范化交易市场。加强风险隐患多发易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深化食品安全抽检制度改革,十四五期间全市年食品抽检量不低于4批次/千人。及时修订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示范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研判响应机制,正确引导舆情,依法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建立食品安全内部吹哨人制度,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恶意举报非法牟利行为。探索建立安全监管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稳步提升药械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

全面加强药品化妆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我市药品安全协调机制,成立药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药品监管工作的领导,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深化疫苗流通使用环节专项检查,突出抓好疫苗储存、运输和预防接种环节的质量监管,及时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继续加强血液制品、注射剂、特殊药品等高风险产品监管。推进药品零售企业的智慧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持续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专项整治行动。推进落实药物警戒制度,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和市、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能力建设。

提升医疗器械监管效能。强化医疗器械流通使用环节监管,建立健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深入开展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检查、五大类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等专项政治行动,强化网络销售医疗器械监管,切实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

三、保障特种设备运行安全

)健全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监控体系持续推进互联网+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提高安全监管智能化水平。以气瓶和移动式压力容器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追溯体系,健全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检验检测机构特种设备数据报告制度,实现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推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系统辨识风险、防控风险,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治理全面推进特种设备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完善双重预防体系地方标准和指导性文件,积极融入大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紧盯典型事故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设备的日常监管和隐患排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扎实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危化品相关特种设备、油气长输管道、起重机械、电梯等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和回头看行动,强化问题隐患整改。建立重大活动、重大项目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加强和改善涉氢设备等新型特种设备监管。加强特种设备事故预防、调查处理、统计分析与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特种设备专家库、数据库,探索政企联动的应急模式。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市场化机制。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广电梯按需维保、物联网+维保保险+服务模式,加大电梯等责任保险推进力度,持续扩大特种设备保险覆盖面。

四、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消费品安全监管力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质量问题高发多发的农村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加大对涉及儿童、老年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用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食品用塑料制品、装饰装修材料、头盔、消防产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智能家居、儿童用品、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召回管理,强化重大案件调查与召回后续监督工作,完善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支撑体系。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提升工业产品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除极少数特殊产品外,全面取消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由事前准入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建立动态抽查目录,推进市、县监督抽查联动互补,构建全市一体化监督抽查信息系统,提高不合格产品发现能力。强化监督抽查后处理,提高监督抽查结果和不合格后处理结果双公开的及时性有效性,加强抽查不合格产品信息共享,及时封存不合格产品,严防流入市场。严格执行地膜标准,严禁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农用地膜。加强强制性认证目录内产品监管,加大对无证出厂、销售强制性认证目录内产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质量低劣、违反强制性标准、存在安全风险的产品,遏制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五、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

)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充分发挥12315平台作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持续推进12315“五进(进商场、进市场、进超市、进企业、进景区)工作,不断扩大消费维权服务站覆盖面。大力发展ODR(在线消费纠纷和解)企业,引导民生关切、纠纷易发的重点领域企业加入ODR机制,提升维权效率,从源头改善消费环境。

)加大消费维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力度。提高对重大维权事件的快速反应、及时处置和舆论引导能力。健全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专业组织与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相衔接的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三包争议解决机制,拓展三包政策应用范围。完善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推进 诉转案工作,切实增加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成本,严防以调代罚现象。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避免维权后的二次伤害。支持消费者协会协助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推进消费维权制度建设。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加大放心消费示范点、消费维权服务示范站培育力度。鼓励实施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探索推行异地、异店退换货制度。加强商务、文化、体育、教育、交通等领域单用途预付卡行业部门管理。加强医疗、健康、托育服务和老龄产业等市场监管,依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等违法行为。持续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媒体等多位一体的消费维权格局,优化维权流程,降低维权成本。

第六章  构建统一大市场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市场综合监管效能

完善基础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创新监管工具,加强科技支撑,统筹运用市场、法律、技术、标准、信用、行政等多种手段,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提高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

(一)优化监管事权配置。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深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科学合理界定市场监管层级事权,优化层级配置,推动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下沉。坚持下放监管权限和支持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同步推进,保障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接得住、管得好。

强化部门协同监管。建立健全公安、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商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间执法协作工作机制,实现监管标准互通、违法线索互享、处理结果互认。加强市场监管、公安、检察机关在信息交换、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定性等方面的会商协作和涉罪移送案件全程跟进。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领域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完善行业监管和市场监管定期会商沟通协调、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点工作协同联动等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建立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形成政府监管、平台自律、行业自治、社会监督的多元治理模式。

(三)全面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统一市场领域监管执法标准和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平公正执法,提高综合执法效能。强化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强普法工作和法治教育,健全执法考核评议和执法案卷评查机制。加强职业化专业化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人才库和专家库,加快培养跨领域跨业务门类的复合型执法人才,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执法岗位原则上实行专人专岗。

协同推进区域一体化监管。协同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市场监管共治,建立区域内市场信息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准入、信用、标准、认证和消费维权等制度规则的衔接互认,形成监管联动和执法协同格局,促进区域内实现协调统一监管。

二、创新完善市场监管工具

(一)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完善并执行市场监管领域执法部门联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将更多事项纳入部门联合抽查范围。有序减少拉网式检查、运动式执法,坚决杜绝选择性执法、随意性监管。提高双随机抽查的科学化水平,合理确定抽查范围、抽查行业、抽查比例、抽查频次和被抽查概率,真正做到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向社会公开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实现监管无事不扰而又无处不在

(二)完善宽严相济的监管工具。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坚持预防为先、重在引导,落实首违不罚、沙盒监管等监管执法机制,充分运用行政指导、行政约谈、书面告诫、规劝提醒等柔性监管方式,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相关行为,在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前提下,为企业留足发展空间。坚持依法严惩、重典治乱,对主观恶意较大、屡罚不改、屡禁不止,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秩序危害较大的违法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罚。

)加强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监管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和监管效能。完善市场监管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公示机制,全面有效归集各类涉企信息。加强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工作。强化市场监管领域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及信用约束工作。依法依规执行失信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及信用影响期限。                                                

三、增强市场监管基础能力

加快推进智慧监管。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互联网+电梯”“互联网+餐饮”“互联网+药品”“互联网+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网络交易监管 ”“互联网+风险预警”“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智慧化监管,增强监管的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充实基层执法力量,优化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统一规范编制管理,将人员编制向执法岗位倾斜。加强廉政建设,紧盯窗口部门、执法岗位等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强化廉政风险防范,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基层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按照填平补齐、适用适宜的原则,合理保障基层装备投入,满足基层现场检查、监督执法、现场取样、快速检测、应急处置等需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市场监管领域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市场监管领域人才队伍管理体系,提升市场监管人才综合素质。加大交流轮岗力度,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重要岗位和基层一线历练,让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砥砺品行、增长才干。实施岗位专业化培训,完善培训制度,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治理能力和水平。突出正向激励,引导干部在见贤思齐中奋力担当作为,形成崇尚先进、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全面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

第七章  保障措施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经费保障,强化评估考核,创造实施的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提高市场监管领域党的建设水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持之以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确保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明确责任分工

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部署,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指导督促等机制,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落地落实。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细化举措、压实责任,明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和进度节点,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落实经费保障

全面落实市场监管现代化经费预算保障制度,市场监管相关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地根据工作实际和财力可能,统筹加强市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市场监管经费保障效能,统筹财政资金使用,优化支出结构。严格预算执行,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推动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四、严格考核评估

建立规划的工作部署和考核机制,把任务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实施效果的动态追踪和反馈,建立年度考核、中期评估和总体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处理有关问题,推进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